一年361天空气优良!“温州蓝”的背后......
天蓝、山绿、水清
冬日的温州城魅力不减
无需添加任何滤镜
随手一拍就是美景
▲ 管新民/摄
快给眼睛放松一下吧~
▲ 董光耀/摄
▲ 孙祥生/摄
▲ 李海聪/摄
这如诗如画的景象背后
凝聚的则是温州持续推进
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心和干劲
2021年以来
温州市生态环境局
紧紧围绕全市生态环境重点工作
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
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
做好生态文明建设“计算题”
为城市之美不断增写绿色注脚
善做排放“减”法
蓝天白云映温州
“空气真清新,这个时间来晨练很舒服。”李阿姨是土生土长的温州人,退休后的她,每天上午7点都要和老伴到家附近的小公园晨练。每每谈起如今的生活,李阿姨总会对现在的空气感叹一番,“温州的天这么蓝,街上种满绿植,我们出门看到这样的景色,心情更好了。”
像李阿姨这样,为“温州蓝”点赞的市民不少。这些年,温州的“气质”提升有目共睹。据市生态环境局的监测数据显示,2021年,市区PM2.5平均浓度为25微克/立方米,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高达98.9%,达到361天,2个关键约束性指标双双达到省定考核高线要求,臭氧平均浓度为126微克/立方米,同比降幅全省第一,蓝天白云持续“在岗”。
空气质量的明显改善,得益于“蓝天保卫战”的开展。2021年,市生态环境局针对大气污染防治开展“遏反弹,清扬尘”百日攻坚行动,检查项目116个,整改督办54个,完成95家企业VOCs和24家企业臭气异味治理,淘汰改造13台生物质锅炉,完成18台工业炉窑治理,淘汰老旧柴油货车5526辆。此外,扬尘在线监测系统、无人机、遥感监控抓拍等高科技装备也被全面应用于这场“战役”,实现对污染源的智慧识别和快速处理,守护每个蓝天。
环境美不美,重点要看水,碧水澄澈,也让温州城更显灵动。“2021年,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对‘五水共治’项目的投资力度,完成了14个城镇‘污水零直排区’的建设。此外,开展水环境质量‘达Ⅲ消Ⅴ’行动,推进永强塘河片、瑞平塘河片等9大重点流域区域综合治理。”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2021年,全市国控断面Ⅰ-Ⅲ类水质比例100%,省控及以上断面Ⅰ-Ⅲ类水质比例93.8%,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%,创近年最好水平。
▲泽雅水库。
在净土清废上,温州同样不落后。构建全市污染地块“一张图”,动态开展土壤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核算,全市11个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%,并持续抓好涉危险废物企业排查整治,严厉打击非法倾倒、处置危险废物等违法犯罪行为。
精做生态“加”法
有诗有景有远方
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。2021年,市生态环保局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执法工作,大力开展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实践活动,取得亮眼成绩。2021年,全市立案处罚870件,排查重点风险源392家。同时,牵头组建生态宜居幸福城市工作专班,加快生态示范创建。
卧旗山垃圾填埋场项目是改造最成功的案例之一。卧旗山是我市最早的垃圾填埋场,体积庞大、历史遗留问题多。一场生态改造的头脑风暴随之展开:制定《卧旗山垃圾填埋场异位生态化治理工程攻坚实施方案》、组建现场工作专班、异位生态化治理、对接联系多家焚烧电厂、面向全国环保领军企业招兵买马……
▲卧旗山垃圾填埋场项目改造。
从垃圾山到“生态股”,卧旗山垃圾填埋场异位生态化治理工程除可燃垃圾进行焚烧发电外,金属制品回收利用率超九成,共计回收4500余吨,腐殖土经生态化处置后作为绿化有机质用土,覆盖至辖区29.98万平方米绿化带,成为建设花园城市的回春妙手。
以生态美丽为基础,温州不少地区都在产业发展上收获了成就感。例如大罗山脚下的陈岙村,经过治理溪流、取缔污染企业等系列改造后,从“脏乱差”转变为“国家AAA级旅游景区”。借环境改善的东风,该村利用村中溪流接连打造游泳池、游船、峡谷漂流等娱乐项目,每年吸引游客十几万人次,村中经济节节攀升,村民切实感受到了绿色发展带来的幸福感。
▲陈岙村
日积月累的创建工作下,温州也交出了一份优秀的“绿账本”:鹿城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、文成县获评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、乐清市获评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、鹿城大南街道和泰顺竹里畲族乡、鹿城樟里村等17个村(社区)入选首批省级低(零)碳镇(村)试点,瓯海电镀园区入选首批省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……形成一批创新可复制的治理案例。
▲古村之美。 孙祥生/摄
巧做技术 “乘”法
开启“无废城市”新模式
2021年,随着数个固废处置项目的落地和“无废细胞”组合、运转,温州按下“无废城市”建设的加速键,走出一条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新路。
▲永嘉金溪水库。李玉荣/摄
▲陈晓茜/摄
“‘无废城市’是一种新发展理念,它从城市管理的角度,有效利用固废、降低固废产生、解决历史堆存固废,保证良性循环。”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我市开展“无废城市”建设以来,基本形成分类贮存、高效收运、充分利用、统一处置全过程闭环式的无废治理体系。2021年,温州全面推进7大类478个无废细胞创建,超额完成省定300个无废细胞任务,市县两级投入2451万,创建氛围日益浓厚。
生活污染防治,是“无废城市”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。2021年,市生态环境以绿色、循环、低碳发展为方向,通过利用数字化赋能,探索出一批有效的“无废模式”。
温州市制定《温州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》,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%,全省首创“两撤两定两到位”生活垃圾精准投放模式,打造了以盛樟家园、聚英家园为样板的示范小区400个,建成标准化的分类垃圾房312个。
正式投用温州市小微危废收运平台,建立电子化信息库,力争实现辖区小微企业危废实际转运率100%。
据了解,全市累计一般工业固废利用处置能力达274.2万吨/年、危废利用处置能力105.58万吨/年、生活垃圾焚烧能力11785吨/日、餐厨垃圾综合利用1235吨/日、新墙材行业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能力达962万吨/年、农业废弃物(病死畜禽)处置能力达6460吨/年,推动全域无废的理想愿景成为现实。
“新的一年,我们将统筹实施好生态环境保护‘十四五’规划,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,坚持精准、科学、依法治污。同时,创新环境监管体制,将无废理念融入生活场景中,为建设‘美丽浙江’提供温州样板。”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。